閱讀 2999 次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沈迪談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城市發展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沈迪談多元文化視野下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發展
沈迪: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筑師
1982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系,現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筑師,獲“上海領軍人才”、“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在三十余年的建筑創作和工程實踐中,沈迪主持完成工程項目百余項。其中,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項目榮獲包括國家設計金質獎在內的多個獎項。
他強調系統性整合和設計控制的城市功能更新和公共空間設計,曾出版《上海世博會建筑》等著作。他突出可持續發展和功能提升的既有建筑改造設計,提倡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觀,保持了城市建筑的記憶和特色,也創新性豐富了可持續建筑中既有建筑設計方法與技術應用方面的內容。他關注時代特征中的城市人文環境與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創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與現代性的設計新思路,對于建筑文化傳承與創作創新具有重要貢獻。他提倡公共建筑設計契合環境、體現時代特征,追求功能先進、空間豐富、技術適宜,在具有挑戰性的重大項目中積極創新與創作,發表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
Q: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計之都,在建筑文化引領方面,能夠通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去發揮更多的作用?
沈迪:上海是一個是國際大都市,雖然也定性為歷史文化名城,但究其歷史來說,上海的建成歷史并不太長,而且它的一個很大特點是文化多元。從建筑角度來說,無論從傳承也好,發展也好,更應該從文化多元的角度。不要過多的去背歷史包袱,雖然我們提倡要保護,把原有的城市的文脈、老城區的機理要保護好。并且不只是在這個范圍內去考慮,應該在這個基礎上視野更開闊的,更多元的去考慮。這是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它應有的一個態度,也是真正能夠成為一個設計之都的最基本的文化態度。
Q:請您從五大新城、城市更新、低碳革命、數字賦能四個方面來談一談建筑人可以有哪些作為?
沈迪:從五個新城建設來說,那是針對上海市一個城市發展的一個大的格局角度來考慮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某種意義上,上海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像類似1992年鄧小平同志他提出了改革開放,在那個時期,上海進行了真正的一個大發展。今天提出五個新城建設,某種意義上,我覺得也到了這個歷史時期,是在上海存量發展的基礎上尋求更寬廣的發展空間。而且更好的把我們現有的一些老城能夠保護好的基礎上,前進式發展。
談到低碳,談到生態,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談的,這是我們一個發展的原則要求。無論在城市規劃角度也好,包括今后在這些新城當中一些新建的項目,或是一些既有舊建筑的改造,都需要遵循低碳、綠色的原則,使得新的環境真正能夠體現山清水綠。
Q:您對首屆上海國際建筑文化周有什么期待?
沈迪:作為建筑師,我覺得這個活動應該是很有意義的。建筑,它既是一種創作活動、也是文化的傳播。嚴格上講建筑設計,它是需要平臺的,是要跟同行相互交流的,也需要跟我們其他行業,其他領域不斷的交流,不斷的相互的學習才能真正提高的。所以這次文化周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能夠跟全國各地,包括如果有可能的話,跟國際方面,世界上能夠更好的進行交流,來相互提高。
我衷心祝賀上海國際建筑文化周成功舉辦。
以上信息由CCRRN文徑網絡設計整理
原標題:沈迪: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城市發展
本文來源:中國建筑學會網 文徑網絡數據中心:劉紅娟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方俊 審核
特別提示:本信息來自網絡,如有著作版權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