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1789 次 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聯合體設計方案中標東莞濱海灣大橋項目
何鏡堂院士領銜中鐵大橋設計院與華工設計院聯合體中標東莞濱海灣大橋項目
2021年7月30日,東莞濱海灣新區東灣大道跨太平水道橋(暫定名)方案設計國際競賽評審結果公布,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從來自中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丹麥的17家國內外參賽設計單位(含聯合體)中拔得頭籌,成為本次競賽中標單位。
據悉,每家參賽單位(含聯合體)提供兩個方案,作為中標單位,我院何鏡堂院士親自主持設計的方案“絲路飛梭 莞織天下”及“東灣逐浪 海月貝開 ”其中之一將成為實施方案。這意味著我院將用智慧創意設計成果為濱海灣新區打造一座國際一流、灣區領先、獨具魅力的標志性橋梁建筑,并形成東莞濱海灣新區高標準規劃下特有的景觀文化。同時,也標志著我院繼傾力打造海心橋、東莞濱海灣大橋(玉蘭橋)等橋梁項目后,即將在橋梁設計工程領域為灣區建設貢獻又一地標。
方案一:絲路飛梭 莞織天下
方案二:東灣逐浪 海月貝開
方案一:絲路飛梭 莞織天下
東灣云梭大橋
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卷。
云梭飛舞千絲戀,莞織天下萬縷絹
云梭——絲路使者,灣區紐帶
方案二:東灣逐浪 海月貝開
東灣海月大橋
伶仃月明古塞邊,天容海色共夢圓。
東灣逐浪春潮暖,珍貝扇開映雙簾
英雄的歷史,古塞的光輝
項目背景
東莞濱海灣新區由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組成。新區規劃面積84.1平方公里,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城市群東岸和西岸交匯處,毗鄰港澳,緊連穗深,與前海、南沙等國家自貿區緊密連接,是東莞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將打造成為東莞“未來城市”形象的標桿地區,全力爭取納入國家更高發展平臺,以國際一流標準規劃建設“一廊兩軸三板塊”。東灣大道是東莞市濱海灣新區“一廊兩軸三板塊”中的城市發展功能軸,是串聯起新區“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的城市交通主干道。目前,東灣大道(交椅灣段)的建設正在全力推進,預計明年8月份通車,東灣大道(沙角段)正在開展前期土地整備工作。
圖1橋位疊濱海灣新區城市總體規劃示意圖
根據東莞市委市政府和濱海灣新區管委會“高標準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效能管理”的總體要求,為將東灣大道跨太平水道橋(暫定名)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領先、獨具魅力的濱海灣新區標志性橋梁建筑,形成新區特有的景觀文化,濱海灣新區開展“東灣大道跨太平水道橋(暫定名)”方案設計國際競賽,面向全球征集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可實施性的設計方案。
項目基礎信息
東灣大道是濱海灣新區“一廊兩軸三板塊”中的城市發展功能軸,處于新區規劃內灣以及濱海景觀長廊的重要節點位置,上跨太平水道入海口,是串聯起新區“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將作為地標性建筑物來高規格打造。工程位于東莞濱海灣新區,銜接威遠島與沙角半島,位于廣深沿江高速太平特大橋以南1.55km。起于太平水道西岸(外環島路西側規劃路),上跨太平水道,止于海景路東側規劃路,全長約2.2km,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60km/h,雙向八車道,道路紅線寬度60m。
圖2橋位疊航拍示意圖
以上信息由CCRRN文徑網絡設計整理
原標題:何鏡堂院士領銜中鐵大橋設計院&華工設計院聯合體再造濱海灣國際一流景觀大橋
本文來源:中國建筑學會網 文徑網絡數據中心:劉紅娟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方俊 審核
特別提示:本信息來自網絡,如有著作版權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