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1579 次 《中西建筑風格演變》系列科普片在鄔達克紀念館發布
《中西建筑風格演變》系列科普片在上海鄔達克紀念館科普基地發布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是城市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一部名為“中西建筑風格演變系列”的科普課件在日前舉行的建筑學科普實踐研討會上發布,發布地點選在為上海留下諸多津津樂道建筑的著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紀念館科普基地。課件視頻現已在B站、優酷、騰訊上線。
“中西建筑風格演變科普課件”共七集。課件邀請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國家注冊規劃師廖方為講解員,以課題組學習調研、課題輔導、面對面授課等形式答疑解惑,的形式,帶領人們認識建筑、觀賞建筑。
課件主要分為中西古典建筑風格演變概覽、西方建筑風格—遠古篇、西方建筑風格—中世紀篇、西方建筑風格—文藝復興篇、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體系的創立—王安石變法與《營造法式》、模數—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風格的“密碼”和營造學社對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解碼”。課件不僅簡要梳理了中西方古典建筑樣式、斷代和辯認要素,更結合歷史知識講解了這些風格要素的成因,還結合上海的歷史建筑予以形象的說明。
值得一提的是,課件中的中國建筑風格的梳理,圍繞《營造法式》這部承載中國建筑學術體系建立和發展全過程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展開。
1925年《營造法式》“陶本”刊發,近代“新史學”倡導者梁啟超將此書寄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筑的兒子梁思成與兒媳林徽因,梁啟超在信中說“一千年前有此杰作,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榮光”。梁、林兩位先生,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奠基者,后來成立的“營造學社”,建筑家們通過對各地古建筑遺址進行深入細致的采集、測繪、拍攝、做系統記錄,與中國古代建筑的消失賽跑,同時推促社會保護。
“中西方建筑差異可追溯到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對農耕工具的不同要求。”課件慕課代表王婧婷說。比如,古羅馬時期出現的標志性建筑——結構形式穹頂,它形成的大跨度空間為更多人聚集創造了空間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議會制度地產生。
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鄔達克紀念館長期致力“探索鄔達克”建筑科普品牌的建設,深耕建筑科普的形式與內容創新。與會研討環節有來自中國建筑學會、上海市建筑學會、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的領導及長期參與建筑科普的科普專家、學生、媒體代表等,共同就建筑科普實踐的意義、價值及實踐探索等方面交流研討。
以上信息由CCRRN文徑網絡設計整理
原標題:走進“石頭的歷史”,《中西建筑風格演變》系列科普片上線發布
本文來源:文匯網 文徑網絡數據中心:劉紅娟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方俊 審核
特別提示:本信息來自網絡,如有著作版權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上一篇: 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聯合體設計方案中標東莞濱海灣大橋項目 |
下一篇: 鋼結構住宅的優勢效益分析及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