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726 次 居住空間、環境與建筑風格
居住空間、環境與建筑風格——對昆明居住環境的思考
王 栩
(云南省設計院 云南昆明 650032)
1.昆明居住環境現狀
居住環境的空間載體是居住建筑、小區和與之配套的景觀環境。居住建筑是最原始、歷史最悠久的建筑型式,也是與當今人民的生活聯系得最緊密的建筑類型。
昆明,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空氣清新,氣侯宜人,鮮花四季常開,草木四季常綠.是久負盛名的“春城”。
優良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民族多樣性資源和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特質所賦予昆明的城市風貌和居住特征應該也必然會有別于其它地區。然而昆明新建的居住小區多是循規蹈矩或引入外省市沿海地區的“先進”模式,并不具備自身的地域特色,鮮有引起業界內側目的亮點、閃光點。居住小區形象特征缺乏鮮明個性,千樓一面、結構趨同。一般來說,居住小區都有共性,但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客觀看待昆明新建的居住小區,以下幾個特點問題:
1)總體開發水平不高:社會購買力強盛造成樓市興旺,推動小區建設,但現在的房地產市場良莠不齊。業內尚缺乏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和開發商。各行各業只要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均競相進入房地產市場,要么從業經驗不足,要么注重短期效益,開發出來的小區水平檔次較低。另外就是為之服務的策劃、設計、營銷人員較多地盲從于開發商的要求、較難或根本沒機會參與前期的開發論證。加之政府審批多以規劃指標等硬性規定為主,較少或缺失了風格、色彩、環境等軟標準的控制。如果一個項目的定位、建筑設計的理念、策劃方案的創意、營銷推廣的策略沒有完整、清晰的思路,沒有獨創性,那開發出的產品勢必是低端的。這樣的項目成為多數時.城市的居住環境也就談不上自身特色和風格了。當然,昆明市場上也有開發水平較高的小區,但畢竟是少數。
2)城區改造難度大:受制于天然環境,昆明市三面環山,面積狹小,土地存量少,而多年的政策指導失誤造成城中村數量多,占地面積大。據統計,昆明目前有城中村336個,占地面積約4000萬m²,建筑面積2276萬m².村中外來人員聚集,臟、亂、差的現象嚴重。隨著樓市價格的不斷上揚,地價上升造成拆遷成本上升,改造任務相當繁重,極大地影響了昆明的城市面貌和居住環境。
3)天然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昆明新建小區較為分散,城市配套設施欠賬較多,造成交通擁擠,環境惡化,水體污染嚴重。昆明的天然優勢沒有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得到有效發揮,小區內人工造景多,造價高.效果差。小區、組團的建筑造型缺乏地方特色,隨大流、跟風現象嚴重。
4)缺乏全局發展的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因國內房地產市場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供不應求、興盛不衰,加之省內二級中心城市發展不到位造成昆明一市獨大的局面,以至省內外游資大量向昆明集中,造成昆明房市繁榮。但小區規劃、戶型設計乃至景觀配套與國內其它發達城市及地區相比并無優勢可言。市區內居住區反而以高密度、無景觀或缺少景觀的舊城改造型項目居多,以落后的面貌出現。市郊和遠郊的居住區,土地較易獲得,開發成本低,但市政設施配套差,給人們生活、出行帶來不便,從而降低了小區的品質。
2.宜居的環境要素
宜居最重要的條件是環境、人文、經濟,三者缺一不可。我們通常所說的宜居城市包括了經濟發展度、社會和諧度、文化豐厚度、生活便捷度、景觀怡人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標。一個城市是否宜居,首先是評價其城市發展的總體經濟水平是否發達、投資環境是否良好。其次是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有量和保護質量以及人文資源和發展水平。第三是城市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和城市風貌,就是城市建筑所帶給人們的直觀的建筑空間感受、環境景觀的特色和享用度、建筑的空間界面即建筑風格。也就是說建筑設計中的空間、環境、建筑風格三要素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對外形象和吸引力。第四是市政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除此之外,還應包括該城市規模、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房地產的價格水平、城市的和諧程度和對外來人口的包容性等。
在進入小康社會之前,宜居的概念更多的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求;進入小康社會后,人們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此時的宜居標準就應該界定為有更多的投資機會、更多的經濟收益,同時還要能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和良好的環境質量。
昆明在自然環境、人文方面都具備了宜居的條件。首先,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氣候宜人,藍天白云,是一個典型的山水城市,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其次,昆明的風景名勝和旅游景點不勝枚舉,匯聚了全省各地的民族文化,其資源之豐富,全國為最:第三,昆明的景觀差異性很大,而差異性景觀是構成宜居的重要內涵之一,景觀差異性帶來了環境景觀的多元化、人性化。第四,昆明是一個和諧度較高的城市,因為昆明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多元化城市,民族融合較好。昆明人謙和、熱情、包容,使得人們較易得到這個城市的文化認同,從而能很快融人這個城市;第五,昆明的城市規模和房地產性價比也較很多其它城市有優勢。第六,目前昆明的投資環境很好,在新一屆政府的倡導下,政府對招商引資工作十分重視,有很好的政策導向。由此看來,昆明應是一個有著良好氛圍的山水宜居城市。但遺憾的現實是,昆明卻無緣宜居城市榜.人們不禁要問,有著得天獨厚自然條件、豐厚人文歷史、多姿多彩地域特性的昆明到底怎么了?這與昆明城市建設的硬件設施發展滯后、基礎設施欠賬較多、投資軟環境不夠好、城市風貌缺乏特色等因素有關。我們有必要加以反思,有必要向其它先進城市學習,及時總結經驗,努力推進宜居城市建設。
3.地域特征的導入
建筑是經濟、技術、藝術、人文、歷史的有機綜合體。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特質決定了其地域特性。居住建筑是一個城市中建設量最大的建筑,對城市風貌的影響是最大的。地域文化在居住建筑上體現也是最充分的。
昆明是古滇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地貌、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具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這些豐富的地域性題材,對建筑設計很多可供借鑒。如傳統民居“一顆印”是昆明老城主要的居住形式。圍合的小院可以一戶人家居住,也可以是多戶人家共同居住:小院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條小巷、街坊、古樸、親密的鄰里關系、親和的空間尺度,給人們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記憶。這是在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時期形成的地域性建筑形式和居住環境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政府拆遷改造力度的不斷加大、人們居住行為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傳統的建筑形式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建筑的趨同性逐漸加劇、傳統意義上的地域特征越來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廣義上的地域特性。這種廣義的地域特性較之傳統意義上的地域特性有了更強的融和性,更強的個性和生命力。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絕不是加個坡屋頂、加大圍院那么簡單,而需要我們的規劃設計人員從一個城市及其建筑的歷史文脈中,進行認真的理論探討,將其精神實質中的精華部分傳承下來,有個性的城市居住環境建設才有可能。
廣義的地域特性是指利用現代的新材料、新技術,融合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建筑創作原則。針對某一特定地區的氣候、地理、自然、人文歷史來進行居住區設計,經過不斷的提煉、升華,使居住建筑帶有地域文化特性。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創新、信息網的發達,地區差異的逐漸縮小,建筑文化正在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流行”文化,也就是說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元素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融入國際性的建筑文化之中,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現代建筑地區化,鄉土建筑現代化,殊途同歸,共同推動世界和地區的進步與豐富多彩。”這是吳良鏞先生提出的精辟論斷,這也正是時代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筑的空間、環境是建筑地域特性的直接載體,而最終反映在建筑風格和居住方式之中,其對城市風貌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在設計中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4.職能部門的責任
城市規劃是要創造一個和諧、健康、能持續發展、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昆明擁有完整的近期和中長期規劃,規劃的管理部門和設計者一直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2003年實施新昆明戰略后,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總體規劃指導下的分區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這一點。但客觀地來講,昆明城市規劃的實踐較之城市發展的需求是顯得滯后了。昆明作為一個省會城市,作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其規劃定位及城市發展方向還有待進行詳細的科學論證。
昆明的城市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統一規劃,城市建成區雜亂無序,城中村遍布且多占據了,城市的較好位置,空間缺乏連續感,建筑風格不統一,城市景觀設計欠缺.整個城市老是在 修修補補,今天這里開挖道路,明天那里架橋,新修的城市環路用不了幾年又堵塞,又要改造。這些都表明了政府職能部門的前瞻性或規劃的執行力度不夠,管理力度和管理方式尚缺 乏駕馭能力和長期有效的科學決策。
1)由于規劃的不當及歷史遺留的 原因,昆明主城區的路網間距過近,紅綠燈口距離過短,私家車保有量高。造成主城區的交通擁堵,有的路段在 高峰期交通幾近癱瘓,市民是怨聲載道。雖然政府也在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比如改單行道、禁左、完善公交系統,但畢竟是權宜之計,不是根本的出路。加密路網和拓寬道路帶來高額的經濟投入,繁重的拆遷、回遷,最后可能根本達不到疏通交通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設輕軌甚至是地鐵,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統來代替大量的私車出行,還綠地、清新的空氣于市民。
2)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昆明頗具地方特色的老街及老建筑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沒有個性的現代建筑,城市面貌流于平庸。這說明城建規劃管理部門在制定政策、審批規劃等環節不夠慎密。
3)昆明市區缺少公共綠地和休閑環境。這兩年隨著“創園”工作的推進,整個城市“拆圍透綠”,昆明街頭總算有了一些小的、分散型綠地.但并未設有較大的、有主題特色的綠地一如何在規劃建設城中商務區、高檔居住區的同時,營造具有昆明本地特色的公共環境,塑造有昆明標志性的景觀應是當務之急。
4)要盡快改變云南省只有昆明一座中心城市的局面,滇東曲靖、滇中玉溪、楚雄及滇西大理、麗江以及滇南的蒙自、個舊等幾個州市中心城市也應加快建設,發展成次區域的商業文化中心和人流、物流集散地,在全省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城市體系,才能減輕昆明的壓力,為昆明建成宜居提供了外部條件。
5.面向未來的人居空間
人居空間從大的方面講是泛指整個城市,從小處則是指單純的居住小區。人居空間又分為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外部空間與建筑內部空間是互動的,直接影響到居住品質的高低。對城市而言,居住小區的環境與風格變成了內部空間,直接影響到城市的風貌。所以,宜居的城市建沒中,居住小區的規劃建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以昆明百大國際花園為例,小區前后共推出了八期,每期的戶型均不重復,錯層、小復式、頂躍戶型和空中花園戶型,都帶來了戶內空間和小區空間的多樣化。規劃結構采用了流動蜿蜒的自由開放式住宅布局,整個小區的室外空間形成一個流動、有機的居住社區,塑造了一個都市中的怡人詩意棲息之地。
居住環境涵蓋了城市大區域環境和居住區的單一小區域環境。城市大區域環境體現的是城市的形象、文化內涵,小區域環境體現的則是居住小區的特色和個性。如昆明陽光花園昱苑(即陽光二三期)中心景觀帶有流動的溪流、茂密的植物,給住戶提供了足夠的休憩、交流環境二滇池路上的列儂溪谷,從植物搭配、駁岸置石到小品配置都很到位,置身其中,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意境悠遠,仿佛到了森林:居住環境體現了居住小區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的歲月中,人們對居住建筑的品質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對未來的人居空間.我認為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未來的住宅應是以人為本的,人是住宅的使用主體,社會進步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人們更重視住宅的舒適度及安全性,對單體戶型的合理性、居住小區的規劃理念和環境景觀的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在設計中要更強調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這就要求設計師充分關注使用者的需求。
2)未來的住宅應是生態的?住宅是居住區環境的一部分,所以它勢必和我們所處的生態小環境緊密聯系。設計中要使住宅適應環境,成為環境不可分割的主體,讓居住小區成為一個生態的凈地。
3)未來的住宅應是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必須保護好環境和資源,國家大力提倡創建節約型社會正是基于此目的。住宅設計要注意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因為很多資源是不可以再生的。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建筑適應它所處的環境,能對其周邊的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等)進行有效的回收循環綜合利用。
4)來的住宅應是高科技、智能型的。住宅科技進步是改善居住水平和提高住宅建設質量的基礎,二十一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讓科技為居住建筑更好地服務是我們的目標和責任。智能化成了住宅必不可少的部分,智能化的安防系統、智能化的通訊與管理系統、智能化的電腦軟件管理系統等等,將大大方便人們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昆明的城市發展是十分迅速,有得有失,只要認真總結經驗,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堅持不懈地走發揚光大昆明城市貌的道路,相信一個現代化的、個性獨立的新昆明將變成現實。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進一步加快海峽西岸港口群發展的探討 |
下一篇: 論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