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409 次 白云機場三期大規模采用裝配式建筑施工的降碳巧思
旅客吞吐量6317.35萬人次,實現全國機場“四連冠”,貨郵吞吐量203.11萬噸,同樣位居全國前列,這是廣州白云機場2023年的成績單。而在機場不遠處,全新的機場三期T3航站樓基礎工程完工,整個工程正在持續推進。
機場三期大規模采用裝配式建筑施工,其中有不少預制構件,產自花都的一處廠房內,這便是中建四局綠色建筑科技(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智造花都基地”)。
中建智造花都基地
“蓋房像搭積木一樣簡單,”是建筑業給裝配式建筑施工的有趣形容。與傳統施工技術相比,裝配式建筑可有效節約資源能源,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減少施工時間與材料的浪費,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耗能和排放,從而推動建筑業綠色升級。
不論是原材料生產還是建造、運營,建筑產業鏈始終是碳排放的“高地”。建筑業一直是碳排放“大戶”。有數據指出,2021年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3.5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50.1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比重為47.1%,實現“雙碳”目標任重道遠。
如今裝配式建筑的廣泛運用,建筑構件用料的升級換代,正是建筑業對于節能減碳的深入探索。
打造預制構件“全產業鏈”
中建智造花都基地坐落在花都城區的西南端,走進廠房可以看到流水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現場工人們正分工進行鋼筋綁扎、桁架焊接、混凝土澆筑等工序,忙得不亦樂乎。
中建智造花都基地廠房內,工人們正在作業
而在流水線另一端的成品區,已經生產的預制構件整齊地擺放著。待到完成成品養護后,它們就會分批裝車,運往建筑工地投入到拼裝建造當中。
“你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構件,都是即將運往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項目的。”在現場,一名生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除了疊合板、預制梁柱等基礎建材外,成品區還擺放著不少預制凸窗、預制樓梯等異形部件,“這些我們都可以利用固定模臺來制作,基本上能夠涵蓋所有設計需要的構件。”生產負責人說。
在廠房的一端擺放著大量預制構件,工人正在進行養護作業
中建智造花都基地于2021年7月正式建成投產,基地占地面積10.5萬平方米,廠房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建設了7條構件生產線。
“我們基地預制構件的年理論產能為15萬立方米,今年前11月實現了6萬立方米產量。”中建智造花都基地總經理助理兼生產制造中心經理徐繼安告訴記者,這是廣州首個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能有效填補粵港澳大灣區裝配式建筑行業缺口。
“全產業鏈”的思維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記者在廠房內的疊合板生產線看到,從混凝土澆筑到鋼筋焊接,再到流水線式的運輸作業,一塊塊板材不斷被高效生產出來。而事實上,這里的所有生產線均已實現了自動化生產。
從源頭開啟降碳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混凝土預制構件外,中建智造花都基地也在原材料上選用綠色低碳新材料,使用陶粒作為骨料,取代了傳統的石子。
“我們骨料中的陶粒主要是粉煤灰陶粒,用以制造生產所需的混凝土,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低碳產品。”前述生產負責人說。
花都基地技術負責人、中建四局投資發展公司綠色建筑事業部投資管理部部門經理助理胡廷瀚向記者表示,目前花都基地正在推廣這種陶粒混凝土墻板,它具有保溫性能更好、隔音效果更明顯的特點,但更重要的是將原本廢棄的資源進行了再利用。
流水線上,一名工人正在操作混凝土澆筑
“陶粒混凝土主要用的就是工業固廢以及建筑固廢、工業礦渣等。整體而言,我們的陶粒混凝土做出來的墻板,減重規模最多可以達到30%—40%左右。”胡廷瀚說。
盡管這種做法會增加成本,但能夠減輕構件整體重量,同時將煤炭燃燒的廢料利用起來制作陶粒,從而實現固廢并在源頭上達到了降碳的目的。
“從我們目前的數據來看的話,裝配式建筑與傳統現澆施工相比,整個全生命周期大概能降碳40%,同時也能節約大約60%的木模板木材,同時優化人工成本。”胡廷瀚說。
事實上,利用固廢作為替代原料,只是裝配式建筑降碳的其中一部分。除具體生產環節外,中建四局也在花都基地進行著“綠色快裝模塊屋(低碳小屋)”的實驗。胡廷瀚表示,當前基地正在將光伏和Mic集成房屋做成一體化,以形成自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建筑模式。
碳排放“大戶”的新出路
隨著住建部《“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的深入推進,建筑業已經進入重塑新模式的關鍵期。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和重慶大學聯合發布的《2023中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過303億平方米,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00億平方米,其中2022年城鎮綠色建筑建設明顯提速,當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90%左右。
“‘十四五’期間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增速明顯放緩,表明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工作開始進入存量優化與增量控制并重的發展階段。”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秘書長吳景山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如是表示。
廠房內,工人正在作業
在裝配式建筑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型基建項目、房地產項目已然成為新技術的應用重地。眾多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筑施工企業都在深入布局,并以此作為節能降碳的重要載體。
“我們這里已經連續開發了多年,2020年之前動工的樓棟還是傳統澆筑施工方法,之后新建的片區就全部采用裝配式了。”例如在廣州天河區東部一處大型在建社區,一位負責人表示,樓盤采用裝配式建筑施工后,效率更高、環境影響更小,工地衛生條件也有所提升。
走綠色發展道路,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規模化發展,是建造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而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要達到40%,這對所有建筑業的參與者而言,仍將是一段漫長的征程。
根據中建四局的規劃,未來其將通過“中建·智造”產業品牌打造及產業基地孵化,逐步深化綠色建筑產業鏈延伸,向固廢處理、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等業務領域延伸,推動原有裝配式業務逐步向綠色建造業務轉型升級。
對話
中建智造花都基地總經理助理徐繼安
智造基地充分考慮了低碳環保因素
中建智造花都基地總經理助理兼生產制造中心經理徐繼安
南方+:智造基地現在主要的產品具體是?目前這里主要供應給哪些裝配式建筑項目?
徐繼安:目前我們生產的產品的構件類型大概疊合板、預制樓梯、預制凸窗、預制外墻和預制梁、預制柱等等。目前產品用途主要是房建類,包括機場三期,以及部分樓盤、保障房項目等。
樓梯預制構件
南方+:在實踐低碳生產,促進綠色節能目標上,智造基地都做了哪些有益嘗試?
徐繼安:例如我們原料采用了輕質骨料,包括粉煤灰陶粒和陶砂,這些都是用回收料燒制的,是一種固廢舉措,可以在保證強度要求的基礎上比普通混凝土更輕。我們的混凝土攪拌站也充分考慮低碳環保因素,運用無人操作和免機械運送,所有車間都采用軌道運輸混凝土,從而減輕人力和機械的投入。另外攪拌站配置了高位料倉和除塵吸塵裝置,并且還有混凝土回收利用設備,從而實現混凝土的砂石分離和循環水的利用,這些設備都有助于低碳環保的一些設備。
以上信息由CCRRN文徑網絡建筑設計咨詢整理
原文標題:“積木式”蓋房的降碳巧思|碳路未來
來源作者:南方Plus 葛政涵、王俊濤、柴亞娟
特別提示:本信息來自網絡,如有著作版權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刪除。